高中時期的社會課啟發了自己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熱忱,最初選擇教育的起點是對社會的責任感,除此之外,還有綜合性的考量。在經歷了相關的挑戰後,發現並不一定能達成最初的目標,於是開始思考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實現自己的初衷。從校園裡的教育理想,到進入保險業實習階段後的深刻體會,決定進入產業。究竟這一路上有哪些考量與新的見識,讓人最終決定進入保險業?
社會議題如何塑造職涯方向
高中時期,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。當時,我就讀於一所文科特別強的學校,學校的社會科老師不僅會講授課本內容,還會帶領我們討論許多社會議題。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我深受啟發,也開始覺得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改變社會的一種力量。
這份對教育的憧憬可能與我後來選擇保險業也有些關聯,因為我一直希望能解決一些社會問題,而要做到這件事,我認為有影響力至關重要。因此,在高中時期,我便開始思考如何成為一個能夠產生影響力的人,甚至想過幾條可能的道路,例如律師、老師或企業家。那時,我也曾想考法律系,但在考試後,我發現自己對法律並沒有熱情,覺得無法堅持讀完四年,於是放棄了律師這條路。
相比之下,成為老師似乎是一個更為實際且可以快速實現的選擇。我的成績也足以穩定進入彰師大的公民科系,這個選擇讓我覺得理想與現實可以結合:既能解決社會問題,又能實現成為老師的夢想。
從期待到失落:為何逐漸失去對教育的熱情
就讀師範大學後,我對教育系統中的教學工作逐漸失去熱情。大學四年間,我在補習班擔任課輔老師,這段經歷將我對教書的熱情消耗殆盡。並且,當時我最大的夢想是回到自己的母校——臺中文華高中任教。這所學校在臺中競爭相當激烈,想進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然而,除了文華高中,其他學校對我來說吸引力並不大。我發現自己對在傳統教育系統中教書的興趣已經不再。而補習班的工作經歷,也讓我確定這不是我想長久投入的職業。
面對更多機會,仍選擇業務
我雖然通過了教師資格考,但因為沒有完成教育實習,也未取得教師證。根據教育體系規定,取得教師證需要完成兩個階段:通過教師資格考和完成實習並取得實習學分。由於我未完成第二階段,因此沒有教師證。
在台灣,教師證是成為正式教師的必要條件,只有持證者才能參加學校的教師招聘面試。然而,部分學校若遇到教師短缺,也可能聘用修過教育學程但未取得教師證的人。儘管近年來教師短缺的問題愈發嚴重,許多學校已經開始放寬條件,接受修過教育學程但未取得教師證的人來應聘。然而,這並不是我理想中的職涯選擇。
因此,我轉向第三個選項——業務職涯。這不僅是一次全新的嘗試,也深受實習期間的啟發。
從教職到保險業:專業知識與社會責任的結合
在實習過程中,我接觸到勞基法的知識,逐漸意識到業務工作並非單純的商品買賣。特別是在我所在的營業處,無論是對勞保、勞動法令、稅務,還是其他專業領域的掌握,都展現出高度的專業性,這點大大改變了我對業務工作的看法。同時,這樣的專業能力,也讓我看到業務職涯能解決社會問題的可能性。雖然最後的人生選擇並沒有走向教職,但高中時期對社會責任感的啟蒙,讓我在保險業的道路上依然保有相同的初衷——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,為更多人提供實際的幫助。我意識到,無論在哪個領域,解決問題與幫助他人都是我所追求的價值。正是這份價值觀,最終引領我走進了保險業,並希望透過專業知識,幫助更多人面對人生中的挑戰。